三、课程实施的形式和安排
1、组织形式:①小组合作研究(6—10人);②个人独立研究;③个人研究与班级集体讨论相结合。其中小组合作研究是主要的。
2、课程安排:三年至少完成三个课题研究,每个课题5个学分,其中高一完成一个课题研究,高二、高三完成一个课题研究。课时安排为平均每周安排3课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灵活调整,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四、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
学校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过程如下:(以15个教学周为一个课题周期)
1.准备阶段(1个教学周)
全年级教师、学生分别进行集中动员,由主管校长宣讲课程依据、目标等;由教务处(教科室)向学生介绍一般研究方法,向教师介绍如何指导并准备提交研究性学习课题题目以供学生选择;重点对班主任老师培训。同时分发研究性学习材料,包括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程序、研究性学习课题案例等。
2.选题阶段(2个教学周)
第一周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指导全班同学根据自身兴趣、资料优势进行自由选题。根据学生自主选题,自由组合成课题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具体的研究方案。
第二周课题小组成员与指导教师见面,对课题可行性进行深入讨论,包括研究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班主任教师向课题组发放研究性学习手册,并在讨论基础上由组长填写《研究性学习课题计划申报表》。
3.开题评审(1个教学周)
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进行开题评审会,提出开题评审的有关要求,由班级学习委员主持,指导教师对每个组的“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评审,并填写《课题论证交流(开题)评价用表》。不合格的小组,需重新准备后再通过开题评审。
4.实施阶段(5个教学周)
学生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阶段,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大部分活动时间安排在学生课余时间,但学校给予一定的时间保证,即每周2个学时;同时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开放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实验室;有必要时还可走出校园。
5.制作展板、撰写报告(2个教学周)
研究结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结题报告内容包括:课题背景资料、选题依据、研究过程、小论文、感受体会、资料索引目录等。
6.课题组成果展示交流(1个教学周)
学校组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题组成果展示板展览。有组织、有次序地在班级走廊展出,邀请全校师生观摩、交流。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的碰撞。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7.课题结题答辩(1个教学周)
学校组织课题组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题结题答辩,聘请教师、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由班级学生担任答辩会的主持人,每个课题组作10分钟结题报告,5分钟答辩。报告全程开放,组织全校师生、校外人士观摩。
8.学期课程实施总结表彰(1个教学周)
学校组织指导教师、专家对全年级课题组的研究过程、课题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分类评奖。奖项有:优秀创作奖、优秀创造奖、优秀展板奖、优秀论文奖、优秀实践奖、优秀课件奖、优秀团队奖。并有详细的评定标准。
借助信息网络把课题成果汇总建立数据库,向更大范围展示学生研究成果,也为后续学习提供参考。学校组织年级大会进行总结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