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赤壁赋》
内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3、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学习重点: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学习方法:诵读品味,联系苏轼的诗文,感受苏轼的襟怀。
点评:
优点:1.目标表述能够从学生的角度进行,避免从教师“教”的角度来叙述。
避免使用“教给学生…….”或“培养学生……”的范式。因为这种陈述方式描述的是教师的行为,但教师并不是学习行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行为的实施者。、
规范的行为目标的开头应该是“学生……”的模式。这里如果添加主语,可以是学生。
2.能够根据文本特点,避免使用那万能的通用模式。
如“读准字音、读懂意思——总结归纳相关的文言知识和特殊现象”;读对感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品味语言之美 品鉴技巧之美)读出理解——人生感悟、人文滋养。
3.重视方法目标:诵读,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使目标与内容构成有机联系,避免了二者的脱节。
缺点:1. 行为动词。行为动词用来描述学生在实现教学目标时的确定行为,它可以分为含义明确的动词和含义含糊的动词两种。
含义明确的动词如:“写出、背出、列出、辨别、比较”等,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可检测的特点;含义含糊的动词如知道、了解、欣赏、喜欢等,较前者难于操作和评价。
为了有效提高教学目标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应尽可能选用那些意义明确、易于观察的行为动词,避免使用“懂得”“了解”等难以观察的行为动词。
上述目标中的“体会”、“理解”等就属于缺少操作性的行为动词。
修正目标“1”
可以表述为“能够说出文本中景、情、理的具体内容,并简析三者是如何融为一体的。”目标“3”属于情感目标,应该从情感态度、培养结果的层面来描述目标,可采用《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词汇,如:“喜爱、热爱、赞赏、憎恨、获得……的体验”等等。这样描述教学目标,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在教学时会更加明确努力方向,随机调控教学过程,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方法的导向作用。因此目标3可以表述为“赞美作者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2.目标欠具体明确。如目标3“旷达的情怀”就比较笼统。再如“积累本文重要的实词、虚词”、“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等都必须具体表述为哪几个字词,哪些表达技巧。
3.目标没有从“三维角度”去确立。明显残缺文言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积累目标。学习文言文尤其是赋体散文的学习方法在目标中没有体现。
知识链接:
(一)作者及背景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二)《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点评:
1.能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便于学生自学。知人论世是文本解读的必要条件,尤其是文言文,与学生相隔久远,没有简明的资料,影响正确把握。采用在导学案中提供的形式,避免了教师的枯燥讲解,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能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反复诵读,掌握词句
1、字词正音
举酒属( )客 徘徊于斗( )牛之间 山川相缪( )酾( )酒 驾一叶之扁(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也 歌窈窕( )( )之章 少( )焉 冯( )虚御风 桂棹( ) 相与( ) 枕藉( )
2、翻译加点词语
(1)白露横江
(2)凌万顷之茫然
(3)歌窈窕之章
(4)击空明兮溯流光
(5)倚歌而和之
(6)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7)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9)而吾与子之所其适
(10)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3、翻译句子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4)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二、读出文章的美来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2、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而观之。
3、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节拍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4、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5、这篇课文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宜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诵读中注意韵脚和对偶句。本文的押韵字和换韵情况:
第一段 间天然仙
第二段 桨光方 慕诉缕妇
第三段 稀飞诗 昌苍郎 东空雄 鹿属栗 穷终风
第四段 往长 瞬尽 主取 月色竭适
第五段 酌藉白
三、理清结构,了解内容
(一)乐:
(二)
(三)
四、品味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问题:1、第1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情?
2、第2段怎样描写箫声的?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3、从第3段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
4、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体现了苏轼怎样的思想?
点评:
优点:
1.采用导读题的形式,结合课文设计从内容到思想的4个题目,题目之间具有由前到后,由局部到整体,由内容到思想的逻辑顺序。体现了“目标问题化,问题系列化”的设计思路。
2.针对“赋体散文”押韵比较明显的特点,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几次“读”角度不同,要求由低到高,有利于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重视了对课文重要字词句的当堂巩固和积累。
4.学生“练”、“读”、“思”的时间比较多,减少了教师讲的时间和机会,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缺点:
1.教学环节前后倒置,采用先字词句解释,后内容梳理的方式,留下了“串讲法”的浓重痕迹。应该在“字词正音之后,随即安排教学环节“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思考、讨论、交流,以完成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感知。或者将“读”和“思”结合起来,实现由整体到局部,在由局部到整体的层层深入的理解,最后才落实到字词。
2.“读”的训练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才能到位、有效,否则什么“重音”、“节奏”、“气势”、“情感”的朗读要求很难达到。“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要根据学生的“得益和提高”恰当地选择“读”的方式,不能采用“朗读”这唯一的一种读法。
3.教学环节的设置,与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对应一致,避免各归各,两张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如目标1、目标3,在教学环节中没有体现出来;而教学环节“一”中的“反复诵读,掌握词句”,在教学目标中根本就没有。
当堂检测:
1、背诵文章1-2段
2、鉴赏:苏轼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
正是橙黄橘绿时。
思考: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写于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那么,妙在何处呢?
点评:
优点:1.能向课外练习迁移、延伸。2.有通过背诵巩固加深对课文理解的意识。
缺点:1.检测的重点应该的字词句,也就是说要将教学环节“一”,放到“当堂检测”中来,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为课外练习确定重点和方向。2.在短短的35分钟教学之后,马上检测学生对课文一、二段的背诵不大可行。背诵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不理解是学生默写错误百出的重要原因,因此,可将“背诵”放在“导练案”中,让学生在自习课或早读课中完成。
3.延伸训练有这个意识,但是与课文研讨之间缺少对应性,有点盲目。
我的反思和感悟:
能够在“导学案”中安排空间让教师反思,很有必要,但是“反思”的任务要具体明确,免得变成“聋子的耳朵”。
这是我对语文新授课的152010范式的理解。
接下来,我讲讲高中语文有效课堂 (复习课和讲评课)的范式
主要环节
1.复习(讲评)目标的确立
复习目标是复习课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指向标。
复习目标、重点和难点应呈现在一体化讲义上,便于学生自我诊断,教师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2.典型例题的选择(讲评分析)
教师根据课时目标,从三维入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进行分析,加强学科建模能力培养;对易错的题例组织学生说题、讨论、评价,教师作必要的点拨讲解,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3.反思总结(自主纠偏)
反思是总结经验与弥补不足的重要环节,是不断完善知识网络,优化学习方法,形成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
一节课结束前,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解答学生疑问,提炼本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补充综合性和再生性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4.达标检测(变式训练)
一般情况下可设计基础题、发展题、综合题。
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发展题面向中等以上学生
综合题以知识的综合应用为主,形成学科思想。
达标检测时,教师应通过巡视了解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5.作业布置
自己没做过的题不选;不符合课标与考纲的题不选;难题怪题不选;近期重复雷同的题目不选;表达不规范、不严密的题不选;没有针对性、典型性的题不选;没有启发性的题不选。
几点困惑和思考:
1、152010模式会不会导致教育创新和教育个性的缺失?
2、单一的模式会不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度下降?格式化的课堂环节会不会使课堂的吸引力退化?
3、教学模式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超越他的时代。任何课堂模式都有其时代合理性,也必将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我们是否可以变通处理这152010模式,也就是说环节保持完整,时间可以调配?
4、教学环节中,遇到学生启而不发的情况,怎么把握时间节奏?当预设教学目标不能达成时,教学评价者该怎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