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美如初见
王英
当我校教科室张主任发布征文信息:应《启东通讯》“启东老完中纪实系列”征文需要,特向全校教职工征文,“我与吕四中学的故事”。我的心中泛起阵阵涟漪。现作为吕中教师的我,36年前的吕中学生生活依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心中时常怀念那时的学习生活,现借此机会把思念变为文字记录下来,对我来说也有着非凡的意义。这是一个学子对母校深深的眷恋,也是一种永恒的纪念。
吕中,是我的初心所在,是我人生扬帆起航的地方。我16到18岁的美好时光就是在吕中度过的,此乃人生之大幸也!吕中给了我最温馨的学习环境和最强的师资师爱。每逢考试我常去操场北边的小树林里温习功课,惬意而高效。吕中的三年,是我确立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最终实现目标的三年。
记得1981年,我揣着吕四中学的录取通知书去报到。接待我的是一位嗓音悦耳的中年女教师,她翻了一下通知书,对我微微一笑:“你是我们全校第二名呢!到了高中可要更加努力学习哦!”这几句普通的话,却给了我很大的温暖。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对增强我后面的学习自信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我那时因两分之差落选启东中学的失落感几乎一扫而光。(那时是划区招生的,除了启中,吕四区的就是老完中吕四中学、新完中建设中学)。
这个老师后来成为了我的班主任,语文沈老师,她和蔼可亲,对我的关怀无微不至,一开学就让我当了学习委员和她的语文课代表。高一期末放假时送给我的两本崭新的笔记本,让我感动得流下热泪,直到现在我还当宝贝一样珍藏着。也许有人说,这至于吗,这么矫情。要是知道当时草稿纸都用两遍(一遍用铅笔,在铅笔之上再用圆珠笔),剩下一个铅笔头还得做一个套子接着用,就能理解我为什么这么珍惜了。
沈老师上课声情并茂,那如播音员般标准的普通话,感染着我,使我深深地爱上了朗诵与阅读。要说我的语文成绩在班上一直是数一数二的原因,功劳非是沈老师莫属。
那时上学,生活非常艰苦,我们寄宿生吃的粮油都是自己带的,也只有这个机会才能骑一次自行车上学,其余都是走十公里的路上学的。有次路上布袋磨破漏出粮食,我壮着胆去别人家借针缝补,可是手法笨拙,针老是戳到手上。菜金每月3元,有时这个钱都难以交付。用《送东阳马生序》中一句话来说:“余之勤且艰若此。”
想起那时的吃饭情景也是多有感慨。那时吃饭,八人一桌,都是像孔乙己一样站着吃的。大家轮流值日分饭分菜,由伙房师傅称好饭,装在木桶里,上面盛着一个装着菜的瓷盆,那里面不是冬瓜汤,就是青菜汤或是豆芽汤。好在每周有两次加菜,红烧肉、蒸蛋或是狮子头,给我们干枯的胃肠补充一点油水。据说是学校里用助学金为我们加菜的,感谢母校的周到和慈爱。吃早饭时更是有趣,一碗玉米粥,外加一个馒头和什锦菜,馒头由值日生领的,通常是他人还没到桌子边,大家就蜂拥而上去抢自己老远就相中的,其实只是看上去稍大一点的馒头而已。同学们已顾不得风度,顾不得谦让,好像永远吃不饱一样。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每当思想有懈怠时,只要想到自己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首先是高中的录取率只有15﹪左右,其次是家里借债给我上学),就没有理由不努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所以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吕四中学老师有几大优势:第一,他们都是正规的师范毕业,不像其他学校有许多代课老师,他们都是各地的精英,语文老师是苏州市人,英语老师是无锡人,数学老师有张家港的和本地的。第二,老师们上课都是用普通话的,这在当时的学校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因为别的学校绝大部分老师用启东方言上课的。第三,他们的教学模式与现在也有很大的不同,专业性很强。比如教我们的语文老师有三位,一位专门教现代文,一位教古文,还有一位专门教作文。数学也有两位老师,一位专门教代数,一位为专门教几何。体育是男女生分班上的,这样的教学理念别的学校是没有的。第四,他们非常敬业,早读课、自习课都抢着来教室辅导,那时可没有一分钱的补贴的。他们真的是倾其所有,把爱全都奉献给了我们。
就这样,我在老师们的潜移默化下,高三时也打定主意也要当一名老师。最终我如愿以偿,考上了扬州师范学院,成为了一名教师。我在工作中传承了他们的优秀品质,对学生疼爱有加,经常资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解决了许多学生的思想问题。
三年的高中生活虽然清苦,但也带给了我很多的欢乐。如每月一次集体去电影院看电影,还有各种歌咏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尤其是高二那年校团委组织我们高中十二位团支书去南通参加夏令营活动,尽管晚上住在南通市十三中的教室里,和衣在课桌上睡了一宿,但由于我们是第一次来到城市里,感到特别兴奋。不但看了3D电影,还参观了张謇纪念馆,南通纺织厂等,非常的开心。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愉悦了心情。
最后我不能不讲一下当时开展得轰轰烈烈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我们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在青少年中开展的文明礼貌月活动,我作为团支书带领团员上街扫地,张贴标语。记得最清楚的是帮住在吕四老街南头的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我们每周一次定期给他家里打扫卫生,给他洗床单,洗衣服、鞋子等。老人高兴,我们也高兴。我觉得这种活动还是有着深远意义的,是德育教育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应该继续开展下去。
吕四中学,我亲爱的母校,我将不遗余力地为她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